【今日关注】十组数据看新时代中国发展之变经济大盘——“稳”。 -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
新闻中心
 
 
 
 
 
【今日关注】十组数据看新时代中国发展之变经济大盘——“稳”。

GJCJZX.ORG.CN  2023-03-06    信息来源: 新华网

       10年来,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%以上,国内生产总值(GDP)从53.9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,按年平均汇率折算,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,稳居世界第二位。我国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。
       10年来,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。2012至2021年,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.4%提升到18%以上。这一期间,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%,居于首位。
       发展质量——“升”。
       10年来,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,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,绿色成为经济发展鲜亮底色,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,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,城镇化率稳步提高,粮食安全、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,“三新”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7%,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……
       9899万:消除绝对贫困 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
       9899万,平均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,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。
       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。10年间,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,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、坚中之坚,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: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12.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。
       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。10年间,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,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提前10年实现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中的减贫目标,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。
       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
       超4亿:中等收入群体稳步增长 市场潜力持续释放
       10年间,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、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——超过4亿人。
       2022年,在疫情严重冲击下,中国仍以44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,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、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,连续第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。10年间,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。随着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.88∶1降至2.45∶1。
       当前,中等收入群体正引领中国消费市场实现“增量创新”。在住房、新能源汽车、养老服务等各个领域,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,市场活力持续增强。未来15年,中等收入群体预计超过8亿,将进一步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。
       3万亿元:科研经费创新高 创新驱动显成效
       3万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
       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.09万亿元,研发投入强度从1.91%提升到2.55%;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.8%提升至6.3%;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。10年间,我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出新步伐,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、整体性、格局性重大变化。10年间,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,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,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,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,载人航天、探月探火、深海深地探测、超级计算机、卫星导航、量子信息、核电技术、新能源技术、大飞机制造、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,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。
       151个:“一带一路”朋友圈越来越大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
       151个国家——
       2023年,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。这10年,中国与151个国家、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。2013年至2022年,我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8.6%,双向投资不断迈上新台阶。
       10年间,中国举办服贸会、进博会、消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,统筹推进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生效以来,中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额、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均较上年明显增长;2022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,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……
       10年来,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,形成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。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%左右,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。
       600万公里:现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
       截至2022年底,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,是10年前的1倍多。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、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、世界级港口群,航空航海通达全球。传统基建补短板、强弱项,新基建增后劲、塑优势。
       截至2022年底,我国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,实现“县县通5G”“村村通宽带”,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、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,千兆接入能力覆盖所有地级市。“四横三纵”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成型,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、装机规模最大、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……10年间,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、水利工程、交通枢纽、信息基础设施、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,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。
       时空被重新定义——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让城市与城市、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,许多城市与地域进入了“一小时通勤圈”“两小时生活圈”和“八小时交通圈”。梦想正触手可及——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。14亿多人口中,网民规模超过10亿,比2012年增长了80%多。手指一点,世界近在眼前。
       1300万: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保体系
       新时代10年,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,近年来更是明确把就业摆在“六稳”“六保”之首,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。10年来,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,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;重点群体就业平稳,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,农民工总量增至2.9亿人;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、社会保障体系、医疗卫生体系……就业是民生之本。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,这位农民工出身的“95后”青年深入北京、黑龙江、上海等地调研,广泛了解农民工的就业难点、职业培训需求和新时代工匠人才保障等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
       98.62%:安全感持续提高,凸显“中国之治”优势
       新时代10年,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,群众安全感指数从2012年的87.55%上升到2021年的98.62%。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。
       10年间,夯实“中国之治”基石,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取得重大进展。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全过程,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……新时代10年,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完善。10年间,推进全面依法治国,立治有体,施治有序。曾经的“立案难”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变为“有案必立、有诉必理”,曾经办事“跑断腿”变成“异地可办、一网通办”;2018年以来,各地累计清理取消2.1万多项证明,“减证便民”工作成效显著……新时代10年,依法治国、依法执政、依法行政共同推进,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。
       58亿吨: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
       10年间,中国以年均3%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.6%的经济增长,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。中国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%至45%的目标,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,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。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到党的十九大把“污染防治攻坚战”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,再到把“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”等内容写入党章,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向纵深推进。
       43项: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世界第一 展现中华文化之美
       43项——
       随着2022年11月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申遗成功,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、名册,居世界第一。昆曲、皮影戏、书法、篆刻……越来越多的非遗入选项目,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“中国色彩”,也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深化国人的文化自信。10年来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迈出铿锵步伐,文化事业日益繁荣, “博物馆热”“古籍热”“非遗热”蔚然成风,文化遗产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。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超过6000家,10年增长约一倍,超九成实现免费开放;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老字号”“非遗进社区、校园”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;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……
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,也需要凝聚精神力量。10年来,文化互鉴和保护传承力度加大,中华文化之美不断彰显。新征程上,高扬文化自信之帆,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。

更多内容!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“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”微信公众号
 

网站主办单位: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  地 址:中国哈尔滨南岗区美顺街35号  邮 编:150090
电 话:+86-451-82340100  传 真:+86-451-82340226  邮 箱:chn@gjcjzx.org.cn  黑ICP备08002339号-5
Copyright © 2020 GJCJZX.OR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.